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寺院新闻 > 正文
“闽院师生与人间佛教在两岸的展开”——“法乳一脉·潮音千秋”2025春季论坛在闽南佛学院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5/5/24 15:15:39  来源:闽南佛学院 海潮音 编辑:xmfx 浏览:1

  为深入探究闽南佛学院成立以来闽院师生在两岸弘扬和推进人间佛教中的成果与经验,进一步理清人间佛教的思想理路、方向定位,进一步推进未来人间佛教在两岸的稳健发展,推动新时代两岸佛教交流进一步走向深入,促进两岸佛教界共同弘扬中国佛教与中华文化,由闽南佛学院《海潮音(中英文)》编辑部和原佛公众号联合主办的“法乳一脉·潮音千秋”2025春季论坛于5月16日至18日在闽南佛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闽院师生与人间佛教在两岸的展开”为主题,是对2024年12月成功举办的以“闽南佛学院与两岸佛教”为主题的首届“法乳一脉 · 潮音千秋”系列论坛的延续和发展。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社科院、江南大学、黑龙江社科院、湖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台北大学、南华大学、高雄科技大学、台东大学等两岸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16位在佛教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闽南佛学院院长、南普陀寺方丈、《海潮音(中英文)》主编则悟大和尚,闽院常务副院长界象法师、副院长法源法师,院长助理明缘法师,《海潮音(中英文)》副主编洪峻峰教授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则悟大和尚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宗教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邓子美先生代表参加会议的大陆专家学者致辞,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赖贤宗先生代表参加会议的台湾学者致辞。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原佛主编裴勇先生主持开幕式。

  则悟大和尚在致辞中指出,首届“法乳一脉·潮音千秋”论坛着眼于大势之“面”的铺陈与开显,那么本次论坛则聚焦于实践之“点”的深入与展开,深度探讨闽院师生如何以思想为炬、以践行为力,持续推动人间佛教在两岸的实践展开。佛教的问题意识在人间,服务对象在人间,实践路径仍在人间。佛教从来不是关于彼岸的设想,而是扎根于此岸现实的人间佛教。闽南佛学院,是太虚大师推进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在他担任院长期间,不仅系统构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论脉络,也通过僧伽教育的革新,使人间佛教从构想落实为实践。作为近代人间佛教运动的重要策源地,闽院既是思想的酝酿场,也是实践的起点。理念在此孕育,方法在此生成,行动在此展开。可以说,正是在闽院这一思想与行愿交汇的场域,人间佛教开始以理论化与实践化的方式融入佛教现代转型的整体进程。也正是在太虚大师的思想引领下,闽院薪传不绝,由近代迈向当代,由大陆延至台湾。巨赞、月西、大醒、慈航、印顺、东初等诸师接续薪火,在不同历史语境与社会结构中,持续展开对人间佛教的多维诠释与跨域实践,逐步构建起涵盖宗教、教育、慈善、文化的复合格局,展现出强大的制度生命力与文化穿透力。今天我们延续着人间佛教的历史脉络,聚焦“闽院师生与人间佛教在两岸的展开”这一主题,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追溯,更是一场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思想聚合。期望通过本次论坛,人间佛教能够在历史中赓续法脉、在时代中开拓路径、在文明中拓展格局;不断深化两岸佛教的精神联结,推动其理论建构与实践深化;为构建契理契机、契时契情的当代表达体系注入持续动能!

  邓子美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百年闽院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的重要历史功绩,特别是曾任院长的太虚大师与闽院师生为人间佛教的开拓与推进做出了极大贡献,为两岸佛教培养了大批僧才,为两岸佛教交流、民心互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强调指出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具有前瞻性、建设性、包容性、理论可靠性和现实可行性并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果,希望当代学人继续努力把以太虚大师为领导、以闽院师生为主干力量的人间佛教思想实践的发掘研究深入推进下去,为人间佛教的未来发展奠定更深厚的基础。

  赖贤宗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闽南佛学院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基地,通过闽院师生大醒法师、慈航法师、印顺法师、东初法师、慧云法师(林子青)等与台湾同胞的共同努力,将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并通过他们的学生星云法师、圣严法师、证严法师、了中法师等人的菩提事业而传播至全世界。从佛教诠释学角度看,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建构是以中国佛教法界圆觉学之本体诠释为体,而以各宗专业发展及现代学术研究方法为用,体用并建,将中国佛教薪火相传,走向世界。太虚大师的本体诠释方法和印顺法师的知识批判方法,两者完全可以协作、互补、整合,共同建构未来的世界佛教。

  在接下来的三组发表和研讨中,16位专家学者围绕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建构和实践推进、人间佛教和社会关系互动、闽院师生及传人对两岸人间佛教的开拓等方面展开了深入阐发和热烈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研讨深入,精彩纷呈。

  第一组发表和研讨主要围绕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建构和实践推进展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东明副教授主持,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陈永革研究员做评议。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原佛主编裴勇先生发表论文《太虚大师和闽南佛学院与现当代两岸人间佛教推进史初探》,从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开拓与推进,特别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总基调和基本进路,闽院师生在两岸推进人间佛教代表人物大醒法师、慈航法师、常惺法师、巨赞法师、东初法师和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实践以及星云大师、赵朴初居士和妙湛长老等对人间佛教的推进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梳理分析,总体呈现了现当代以闽院师生为主导力量的两岸人间佛教推进的历程、基本做法和经验,指出其重要意义、并对两岸人间佛教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刘鹿鸣副教授发表论文《太虚大师的僧教育思想》,从规划僧教育三级学制、僧教育宗旨目标、佛学院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太虚大师的僧教育思想和实践,指出太虚大师开创了中国佛教现代僧教育的先河,影响深远,他既借鉴了日本佛教大学等现代大学模式,同时也遵从传统经论研学,管理上则参取传统丛林制度,保持传统丛林学修特色,避免完全被现代学堂同化。

  黑龙江省社科院宗教所王佳研究员发表论文《太虚大师人间佛教实践的五个维度》,指出以往对太虚大师人间佛教实践大多强调文化、教育、慈善三个层面,而对太虚大师人间佛教实践所强调的弘法、修证两个层面关注研究较少,因而对太虚大师人间佛教实践的五个维度,特别是弘法和修证维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梳理,突显了弘法和修证等精神性层面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丁小平副教授发表论文《太虚大师为何选择圆渐法门?》,指出太虚大师通过考察整个佛教历经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以及儒家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和重视人文精神的文化背景,以及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满足和现世幸福的特点,结合现代进化论学说,提出先导入人道文化、再转进天道文化,进而经由解脱道文化、菩萨道文化最终达至佛道文化的以圆渐为特点的大乘佛教法门,构成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李向平教授发表论文《“真现实论”与中国佛教的理想类型》,指出太虚大师的真现实论是其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由传统佛教向近现代佛教转型的核心概念,决定了其佛教理想形态定义方式和实践路径。在太虚大师的现实理想和神圣真现实的双重建构之中,佛教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伦理修持,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实践模式,一种对于神圣与现实、超越与入世、信仰与知识、精神世界与生命世界的整合结构,是太虚大师“即人成佛”“人圆佛成”的人间佛教理想的深度呈现。

  第二组发表和研讨主要围绕人间佛教与社会关系互动展开。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佛教思想史暨人间佛教学研究院院长程恭让主持,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所黄国清副教授做评议。

  江南大学邓子美教授发表论文《自觉为佛教现代转型奠基——论太虚在闽院之“现代僧伽”教育及“现代佛学”研究成就》,梳理了太虚大师提出的“现代僧伽”“现代佛教”“现代佛学”与“现代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指出他在闽院已明确为佛教现代转型奠定基石,强调“现代国家社会”必先行而后佛教现代转型才有可能实现的次第,并结合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框架,以社会转型的曲折性说明为何太虚改革佛教的努力一再遭遇失败的原因。从太虚主观抱负与已达致的客观成效及历史影响相匹配的视角,说明他一生中前期思想多变乃因其原佛教改革多种设想与路径皆带有探索性,而其富有前瞻性的“现代”思想则是贯穿到晚年的不变的内在逻辑。

  高雄科技大学谢贵文教授发表论文《谭嗣同“仁学”对太虚大师建构人间佛教的影响》,从思想背景、融贯统摄、大同世界等三方面,探讨谭嗣同《仁学》对太虚大师建构人间佛教的影响。他指出,谭氏面对国家危机与世界变局,因个人宗教体验及从杨文会学佛,而将重心转向佛教,将其运用在社会与政治的改革上,而写成《仁学》一书,将古今中外学说熔于一炉,并以慈悲度众的菩萨行,建构一个超越国界、家庭、体魄,乃至无众生、无地球的大同世界,这些都对太虚大师推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有所影响。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邵佳德副教授发表论文《太虚大师在北伐前后的佛教抉择与政治交往》,指出太虚大师作为民国佛教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与政界的密切交往是考察近代佛教与政治关系的重要切入视角,其在北伐前后与政界的互动反映了一位佛门领袖如何在政局混乱、形势不明的历史关口争取佛教界最大改革发展。这对我们理解太虚政教观念的前后承继与转变、佛教改革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以及整个近代佛教与政治关系的不同互动模式均具有积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赵东明发表论文《闽院台湾法脉传承与影响初探》, 初步系统梳理分析了与闽南佛学院有关的僧侣、居士,包含台籍与大陆赴台弘法者在台湾的法脉传承及他们对台湾佛教界的贡献与影响,指出太虚大师与闽南佛学院对台湾佛教的法脉传承与影响贡献,既是近代汉传佛教复兴的缩影,更是两岸文化血脉相连的明证。从思想启蒙、僧才培育到当代学术合作,闽院师生百年来的实践不仅重塑了台湾佛教面貌,更为两岸关系提供了以文化认同促融合的典范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何建明教授发表《弘一大师与1930年代闽南作为中国佛教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一文,通过系统梳理弘一大师在闽南弘法期间与太虚大师的交往、对闽南佛学院的指导和促进、兴办佛教养正院、形成现代佛法观念、对南山律宗的弘扬等,分析指出1929年弘一大师逐渐将弘法重心转移到闽南,进一步在太虚大师之后促进了闽南作为全国佛教文化中心地位的巩固。

  第三组发表和研讨主要围绕闽院师生及传人对两岸人间佛教的开拓推进展开。高雄科技大学谢贵文教授主持,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刘鹿鸣副教授做评议。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陈永革研究员发表论文《从现代僧伽到现代佛教:论大醒法师的闽院生涯及其效应》,结合大醒法师在闽院从主编《现代僧伽》到《现代佛教》,开启了建立一代“新僧”的佛教叙事——“在大醒法师主持下的闽院成为革命新僧大本营、成为佛教新派根据地”的通常表述外,指出大醒法师主持闽院的最大效应是真正奠定了现代中国佛教的学院派与寺院派的分际和内在结构,即两者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摄,形成了新式佛学教育的综合效应。

  台湾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黄国清副教授发表论文《慈航法师与东初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指出慈航法师与东初法师都曾就读闽南佛学院,追随太虚大师,对人生佛教的修学架构与思想内涵都具良好的掌握,同样继承“即人成佛”“人乘直接佛乘”的人生佛教道程,阐明佛教的正信教理与修行要道,破除迷信观念及矫正逃世倾向,强调佛法不离人间,在台湾佛教极待提升的时代,引领大众以因果道理与五戒十善为中心,先成就一个好人,建设人间净土,更发扬大乘六度四摄菩萨精神,勇猛精进,进趋佛道。两位高僧为台湾地区的佛法弘传和文化建设、特别是人间佛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台北大学中文系赖贤宗教授发表论文《印顺法师对于空义的诠释之重检: 般若空与中道空、实相》, 指出印顺法师在《空之探究》中论述了从 “般若空” 到“中道空” 的方便转化,认为龙树菩萨一大功绩就在于用“中道空 ”把《阿含经》之 “中道缘起”和《般若经》之 “假名空性” 统一起来。又通过把印顺法师论证过程要点并与日本学者长尾雅人、中村元、三枝充愿等人的相关研究做对比研究,论列从“般若空” 到“中道空”,从“中道空 ”到 “实相 ”,指出如此空义与缘起义逐步深化,乃是太虚大师、东初法师、星云法师的诠释进路,从中即可看出印度佛学到中国佛学的诠释与转化的关键,对于人间佛教的教义诠释有着深远影响。论者又进一步阐释缘起的深义及隐藏义,重检印顺法师的空义诠释,发扬前辈关于般若空与中道空、实相的诠释,策励未来中国佛学的再创造。

  上海大学历史系程恭让教授发表论文《双塔辉映——赵朴老与星云大师的交往情谊及其历史意义》,全面梳理了作为两岸人间佛教卓越的理论家和实践家的赵朴初居士和星云大师的交往经历和深厚情谊,指出赵朴老和星云大师是现代人间佛教两座璀璨的灯塔,各有光彩,各有神韵,隔海相望,交相辉映,不仅带来现代人间佛教兴盛的弘法局面,也带来中华文明认同及中华文明复兴的宝贵契机!今后两位佛教领袖所遗留人间佛教理论遗产和实践智慧,还将继续为中华佛教进一步参与交流化时代和交流性文明的弘法大业,提供精神支持和学理依据!两位重量级佛教领袖的交集不仅是现代中国佛教一段传奇性的历史佳话,也是两岸佛教“法乳一脉 潮音千秋”一个重大的历史见证。

  台东大学李伟俊教授发表论文《人间佛教之美塔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方式之探讨》,通过自己创建的“美塔学(Metalogy)”心理学理论从人间佛教应用学角度综合梳理了人间佛教的历史源起、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实践特点以及数字科技时代人间佛教发展的三个趋势,即以人工智能AI辅助的智能弘法体系、虚实结合的修行社群生态、科学化的身心健康指导体系,指出在数字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间佛教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AI、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佛法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另一方面,如何在科技浪潮中保持佛法的核心精神,避免被技术异化,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需要把握坚持佛陀本怀、重视真修实证、平衡传统创新、培养跨界人才、建立伦理轨范等基本原则,确保不偏离正法,用智慧和慈悲拥抱科技变革,继续开创人间佛教新境界。

  18日上午,研讨会圆满闭幕,闽院副院长净心法师、院长助理明缘法师出席了闭幕会,李向平教授在闭幕式上作学术总结,明缘法师发表闭幕致辞。

  李向平教授在学术总结中对这次研讨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归纳梳理。他指出,在进入百年闽院、百年人间佛教的重要节点,我们这次围绕太虚大师和闽院、聚焦研讨人间佛教在两岸的展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此次研讨对太虚大师开创的人间佛教的理论实践、历史传承、代表性人物,法脉、学脉、人脉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到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实践路径、多元发展、传承格局、传播渠道、两岸互动、闽台佛教演变、后大师后高僧时代展望等方方面面,研究方法涵盖理论梳理、知识批判,还有心理学、社会学、文献学方法以及现实分析、口述历史、田野调查等,在资料、视野、理路、方法上面,都有新的探索、新的拓展,取得了丰富成果,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太虚大师、闽院师生及传人对两岸人间佛教事业的拓展以及未来走向。希望未来在本次论坛以及以往有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两岸佛教交流、两岸人间佛教的研究做实做细,推向深入,为促进两岸交流、两岸佛教交流和两岸人间佛教开拓新境界发挥积极作用!

  明缘法师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以人间佛教为核心议题,聚焦闽院师生在两岸语境中的思想传承与实践探索,围绕三个维度展开研讨:第一,回望历史,论坛系统梳理了闽院师生在两岸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源流与实践基础;第二,聚焦现实,论坛深刻揭示了现实展开中的关键挑战;第三,展望未来,论坛勾勒了佛教在新时代中国语境中的创新路径。论域之广、议题之深,不仅拓展了理论体系的深度,也凝练了实践方法,彰显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与沉稳的时代担当。本次论坛以人间佛教议题为中心,进一步明确了两项重点方向:一是深化两岸文化与信仰的情感连接;二是以契理契机的方式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坚守了佛教传统的精神血脉,也开辟了面向当下社会、贯通学术实践、拓展多元对话的新局面。本次论坛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中,进一步凝练了三重使命:第一是担当。闽院师生应自觉承担起佛教现代转型的主体责任,在教育创新、宗教实践、社会关怀中持续探索。第二是转化。推动人间佛教以契理契机的方式参与中国化实践,拓展佛教表达的时代坐标。第三是融合。以文化共根、法脉同源为桥梁,深化两岸的互鉴与共识,在多元中求认同,在认同中促融合。而这些共识的形成,也标志着本次论坛已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化启航。我们也因此更加期待,“法乳一脉·潮音千秋”系列论坛,能够在持续性的展开中不断深化自身使命——既要扎根闽南佛学院百年文脉,系统梳理佛教在两岸近现代的发展图景;也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的社会关切,推动人间佛教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更要以两岸人文交流为支点,构建起精神契合的新路径,共同书写人间佛教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转载 | 闽南佛学院 海潮音

最新更新
最新图片
热点新闻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闽(2022)0000006
备案序号:闽ICP备09050516号-1
地址:思明南路515号 (厦门南普陀寺内,闽南佛学院旁)
Copyright 2022 中国·厦门市佛教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